2025 年 5 月,第十届中国戏剧奖・梅花表演奖终评活动将首次登陆上海。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荣誉,梅花奖的到来不仅是戏剧界的盛事,更是上海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。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梅花奖的落户将为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搭建桥梁,推动经典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。
“梅花” 与 “白玉兰” 交相辉映
上海素以 “文化码头” 著称,此次梅花奖与本土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形成 “双奖联动”,既是对上海文化生态的高度认可,也为城市艺术发展注入新动能。谷好好指出,两大奖项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激活戏剧创作活力,“梅花奖的评选标准既注重传统功底,又鼓励创新表达,这与上海近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向高度契合。”
经典传承中的创新突围
作为上海昆剧团的 “掌舵人”,谷好好带领团队创排的全本 55 出《牡丹亭》已成为文化 “双创” 的标杆。这部耗时两年打磨的作品,既完整保留了汤显祖原著的美学精髓,又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青年演员的活力演绎,让 600 年昆曲焕发新生。“我们不是简单复刻传统,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,赋予其当代价值。” 谷好好说,《牡丹亭》的全国巡演场场爆满,40 岁以下观众占比超 80%,印证了经典艺术与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。
william威廉官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
梅花奖始终坚持 “以人民为中心” 的评奖原则,这与上海戏曲界 “守根护脉、培根铸魂” 的实践不谋而合。近年来,上海通过打造《红色特工》《陈毅在上海》等红色题材剧目,以及融合海派文化的《繁花》《爱情神话》等作品,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叙事的结合。谷好好强调,“戏剧创作必须扎根人民生活,才能让作品既有历史厚度,又具现实温度。”
从 “闺门旦” 到 “管理者” 的使命担当
从刀马旦演员到院团管理者,谷好好的身份转变见证了昆曲从低谷到复兴的历程。她推动的 “昆曲进校园”“周周演” 等品牌活动,累计培养数十万年轻观众;通过数字化转型与文旅融合,让传统艺术走进商圈、景区,甚至 “触网” 游戏领域。“文化传承不是孤芳自赏,而是要让更多人看见、听见、爱上。” 谷好好表示,梅花奖的举办将为上海戏曲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,助力青年演员成长为德艺双馨的 “梅花”。
结语
当梅花奖的芬芳邂逅黄浦江的涛声,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展开。谷好好与她的团队用《牡丹亭》的 “情” 与 “梦”,诠释着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;而梅花奖的落户,则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正如谷好好所言:“戏剧是流动的文化基因,我们既要守护好这份遗产,更要让它在新时代生根发芽。”
